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風寒濕虛


中醫稱風是「百病之長」。風是寒、濕、燥、熱侵體的先導,是導致患病的主要因素。在自然界風是一種無形的流動的氣體。靜止、平衡的狀態下不會起風,只有在失衡、冷熱不均的條件下才會形成風。所有當我們的身體內部臟器與臟器之間、經絡與臟器之間、經絡與經絡之間出現了冷熱不均,失衡不和諧的時候,寒、濕、燥、熱就會在風的引導下顯現出各種不同的病症。

與人體內的風有關的疾病有很多種,有「善行、善變」的風疹、蕁麻疹,有「風盛則動」的眩暈、震顫、頭頸僵痛、口眼歪斜以及四肢的抽搐、多動,還有容易向上、向外發散的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


寒為陰,熱為陽。具有陰冷、凝結、阻滯的特性。當寒侵入體後,血液就失去了陽氣的溫煦,就會運行不暢、淤堵不通。寒還有收縮、閉塞的作用。遇寒後筋脈縮緊,四肢屈伸不利。汗毛孔遇寒關閉、堵塞,不易出汗。

不通則痛,疼痛是因寒致病的重要特徵,不論是四肢的關節疼痛還是心痛、胃痛、腹痛、頭痛等,都與寒有直接的關係。寒用熱除,熱是治療一切寒症的法寶,可以在飲食中吃溫熱、辛辣的食物祛寒;可以多穿衣服保暖祛寒;可以用各種物理方法如熱敷、理療、艾燻等對局部加熱祛寒。
  •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 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 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 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 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 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濕是一種有水分子存在於物體中的表現,反之為乾。當我們的身體內腎氣不足,體溫偏低時,血液循環的速度就會變慢,飲食中的水分以及潮濕環境侵入人體內的水分就不能很快被人體利用,沉重、向下的特性就顯露出來,如四肢酸重、胸悶、胃腹脹悶、大便不成形、嚴重的腹瀉、小便不順暢、小便的量減少,以及下肢水腫、濕疹、婦女白帶多、濁都屬於這種情況。
  •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 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
  • 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濕。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

身體虛就是身體素質差,正氣不足,疲勞乏力,各臟器功能低下。虛和實是相對的,身體實就是身體素質好,正氣足,精力充沛,各個臟器功能正常。血少、血稀時出現的就是虛弱的各種病狀。中醫通過察看人的面色、皮膚、毛髮等外在特徵,探摸肢體末端的溫度,觀察眼、耳、鼻、口以及各臟器的功能反應等方式來判斷體內血液總量是否充足,臟器是否「氣血足」。另外,下面這幾種現象也會讓身體虛弱:
  • 過度的按摩、刮痧,會讓身體鬆散、沒勁。
  • 過度的運動會讓身體疲乏,消耗過多而導致虛弱。
  • 過度的性生活,會很快讓身體空虛、軟弱。
  • 吃瀉藥及清熱、寒涼的食物引起腹瀉、尿多,會讓身體虛弱。
  • 過度活血(如泡熱水澡、蒸氣浴等),會使流向皮膚的血液過多,內臟空虛,身體會明顯感覺疲乏。
虛火
中醫將「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夏天天氣炎熱引起身體燥熱,吃了上火的食物後口舌生瘡、大便乾結是實火,虛火是由寒引起的。實火的治療是用清熱、降火的瀉法,虛火則是用補法。虛火用實火醫,就使得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身體內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傷腎,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造成各臟器功能下降,血液虧虛。腎在五行中屬水,水是灌溉、滋潤全身的,當人體內這個水不足時,身體會乾燥。臟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就易摩擦生熱。最典型的是肝臟,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顯。同時身體內寒濕重還極易造成經絡不通,散熱困難,容易感到悶熱、燥熱。現代人普遍貪涼,大量吃著寒涼的食物還覺得燥熱,是腎氣虛弱、經絡不通造成的。燥熱則會進一步貪涼,就更加重了血管、經絡的收縮、淤堵,這樣就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

頭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腎主骨髓、主腦,腎陽不足、腎氣虛時髓海就空虛,遠端的頭部首先出現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應的就是乾燥的症狀,如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咽乾、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氣中的器官,較容易受細菌的感染,當頸部及頭面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後,這裡的免疫功能就下降,會出現各種不適,這樣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的概率就會增加。又由於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各種炎症很難治癒,就會反反復復發作,成為各種長期不癒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要去掉身體內的寒濕,要運動,要補腎,用溫熱食物。若虛火大加溫熱就會出現「虛不受補」,所有以要將先虛火打掉,後再用食療補血、補腎。運動使血液循環加快,體溫升高,出汗在排出寒濕的同時也能帶走了虛火、疏通經絡。